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叫周顗(yǐ)。名字是不是感覺很陌生?先來給你介紹一下他。
周顗,字伯仁。汝南安成人,汝南也就是現在河南省汝南縣。兩晉時期名士、大臣,西晉安東將軍周浚之子。
聽完介紹,是不是覺得,好像這人也沒什么過人之處,為什么今天要來講他呢?那是因為,他身上發生的一件事情為我們留下了一句話。是什么事呢?
在上一期的世說新語故事王羲之篇中提到了大將軍王敦想造反,后來他確實這樣做了。歷史上造反的人大多沒有好下場,親戚族人都要受到牽連,輕則抄家流放,重則誅連九族。所以當王敦起兵造反,當時的在朝丞相,他的堂弟王導知道了這個消息,感覺大難臨頭,十分害怕。
《世說新語》記載:
王大將軍起事,丞相兄弟詣闕謝。
大將軍王敦起兵造反初期,丞相王導兄弟立馬去朝廷請罪,想盡量挽回一點印象,期望晉元帝司馬睿不要遷怒自己及家族。
周侯深憂諸王,始入,甚有憂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過不應。
武城侯周顗心里特別擔憂王氏一家,也巴巴地進宮了,他憂慮的心情全寫在臉上。王導在殿外跪著,看到周顗路過,便趕緊招呼:“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誰料周顗卻腳步加快直走過去,沒有搭理王導,更沒有回應他的話,仿佛避嫌似的。
如果你是王導,此時是什么心情?
平時關系不錯,怎么我一落難,就不搭理我了?
既入,苦相存救。既釋。周大說,飲酒。及出,諸王故在門。周曰:“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系時后。”
王導內心還在風起云涌,周顗已經進殿了,他極力向晉元帝陳述王導的忠誠,說造反之事肯定跟他沒有關系,晉元帝信了,也決定不處置王導。見朋友脫難,周顗極為高興,還咕嚕嚕喝起酒來。等到出宮,王氏一家仍然在門口跪著。周顗走到一旁停下來對著空氣說道:“今年把亂臣賊子都消滅了,定會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掛在胳膊肘上。”說完便走了。你想想看,這一句“亂臣賊子”會讓王導想到什么?如此處境已經讓他心急如焚了,聽到周顗這樣說,再加上之前求救時不搭理的態度,二者聯系起來,他會怎么想?會往好的方向想嗎?必然不會,在他心中,周顗這樣子怕是說了什么落井下石的話,可惡可恨!于是,這個結就這樣記下了。
大將軍至石頭,問丞相曰:“周侯可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問:“可為尚書令不?”又不應。因云:“如此,唯當殺之耳!”復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嘆曰:“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
王敦這反造得夠狠,一連拿下多處城池,朝廷軍也打不過他,當攻陷石頭城后,處置那些官員時,他問王導說:“周顗可以做三公嗎?”王導不做聲。王敦又繼續問:“可以做尚書令嗎?”王導還是沉默,周顗的那個結他還沒忘呢!王敦瞅了瞅王導的表情說:“這樣,只該殺了他吧!”王導仍然默不作聲。于是王敦就下令殺掉周顗。等到周顗被害后,王導整理文庫時,找到了周顗上書為他開脫罪責的奏折,才知道周顗救過自己,他懊悔不已,痛心疾首地大哭:“我不殺周侯,周侯卻是因為我而死,我在糊涂中辜負了這個人!”
他說的這句話在《晉書·列傳三十九》中就成了“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并作為經典句子一直流傳到了現在。在影視劇、小說中,也會常被人引用。
的確,如果王導當時說一句可以,也許周顗就不會死了。一切只源于一個你不言我不語的誤會。
聽完這個故事,有人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做好事可千萬不要不留名,也有人說溝通很重要,還有人說周顗就是自尋死路,不那么傲嬌,不就沒這個誤會了?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