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說到謝安的圓融,這期我們來說說謝安的鎮定。
先問問你,遇到危險時,一般會是什么反應呢?打個比方,假設你走路走著走著,一只跟你差不多高的兇惡大犬忽然竄出來,沖你狂吼不止,露出獠牙,口水還順著齒尖不停滴落,仿佛下一刻就要撲到你身上撕咬,這樣危險的時刻,講良心話,你會怎樣?
謝安剛出山當官時就面臨了類似的生死危境,是怎么回事呢?
《世說新語》記載: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
事情是這樣的,謝安四十歲以前過的都是隱士生活,四十歲之后才出山入了朝廷,早在前四十年,他的聲名就已經很大了,朋友圈全是有名的人物,比如王羲之。這樣的人入朝廷,給當時掌握兵權的權臣桓溫很大的威脅感。于是才有了這個故事的開始,桓溫埋伏好甲兵,擺下宴席,請朝中的大臣都來赴宴,準備趁此殺掉謝安以及另一個大臣王坦之。
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 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 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
這兩人都是聰明人,知道桓溫想干什么,王坦之很害怕,問謝安:“怎么辦,去也是送死,不去,這桓溫要是造反了,我們也是死,你有什么辦法嗎?” 謝安神色不變,對王坦之說:“晉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還是決定一起赴宴。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王之恐狀,轉見于色。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笐勂鋾邕h,乃趣解兵。
來到宴會地點,桓溫心懷異想,虎視眈眈,王坦之內心的恐懼,在臉上越發顯現,他滿頭冷汗,不停地擦拭。謝安則沉著從容,絲毫不亂,他望著臺階,走到座位上,像洛陽書生那樣,吟誦嵇康的“浩浩洪流” 詩句,那姿態讓在場所有人包括桓溫都深感欽佩,謝安與桓溫觥籌交錯,交談甚歡,在恰當的時候,還笑嘻嘻地點破桓溫的布置:“只聽說安排士兵在邊疆御敵,桓公怎么把他們豎在屏風后面呢?”桓溫被謝安的曠達高遠的氣度所懾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
就這樣,謝安化解了一場生死危機。
王、謝舊齊名,于此始判優劣。
以前這王坦之與謝安齊名,經過此事之后,世人都說謝安更勝一籌。
可能有人說,謝安這是有準備,如果遇到像惡犬忽然跳出來那樣的突發情況,他才不一定能這么鎮定呢!如果你也這么想,那就繼續往下看《世說新語》記錄的另一個故事吧!
謝太傅盤桓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風起浪涌,孫、王諸人色并遽,便唱使還。太傅神情方旺,吟嘯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說,猶去不止。既風轉急,浪猛,諸人皆喧動不坐。公徐云:“如此,將無歸。” 眾人即承響而回。于是審其量,足以鎮安朝野。
謝太傅隱居東山時,和孫興公等人乘船出海游玩。突然風起浪涌,船搖搖晃晃,孫綽、王羲之等人嚇壞了,一臉驚慌地叫著要回去。謝安卻一臉淡定,吟嘯不語。船夫一看,大領導還想玩,那就繼續向前劃去。不久,風越發大了,浪也猛起來,船被海水拍打得左搖右晃,幾乎快翻了。大海廣闊無垠,人類是那么渺小,分分鐘就能葬身海底。眾人都怕得大聲叫嚷,急得互相沖撞。太傅卻一臉鎮定地說道:“淡定點,各位,你們如果這樣驚慌,那就回不去了。”
大家想想,如果大家亂作一團,跑來跑去,船是不是更容易翻?謝安幾句話讓大家冷靜下來,不敢亂動,船夫便掉頭返回,安然無恙地回去了。面對忽如而來的翻船危險,謝安還能如此淡定,難怪被人稱為“淡定帝”。他器量如此之大,能夠鎮服朝廷內外也就不足為奇了。
鎮定的人,往往能理智冷靜地分析眼前的情況,思考出相應對策,才能很好地破解各種局面。你明白了嗎?只要你想,去努力,這個技能是可以鍛煉的!
一代名相謝安的故事遠遠不是兩期就能說盡的,如果你聽了兩期的講述,對他有了些許興趣,那么建議你去看看與他相關的書籍,想必會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