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嚴紅老師鍥而不舍的再三催促下,我不得不提起筆,硬著頭皮寫一寫心得。這樣說并不是我有什么自矜的想法,皆因本身一點小憊懶和無來由的一點自卑感。大抵人所能見到的世界愈大,就愈覺渺小,自卑感就愈強。這么說并不是虛偽的謙遜之辭,站在決賽的講臺上,從不知上課還能緊張的我已經非常緊張了,那種震憾的殘影猶在眼前,取得一點小成績大概是運氣使然,能站在那里的,哪個是“省油的燈”?感觸頗多,受益良多,見識更多,收獲還沒來得及沉淀、分解?梢哉f這次決賽給我帶來的東西在方方面面,取之不竭。不說并不等于不想,既然“難逃一劫”,就把這些天總是盤旋在腦中的問題拿出來談一談,總得對得起我的陳嚴紅老師,對得起給我打分的評委,對得起舍出時間聽我上課的各位校長和老師不是?
為了方便我的敘述,我要打破小桔燈授課的各個環節,只把課堂分成兩大部分——收與放。所謂收,就是指老師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具體的,方向性的指導;而放是指在老師的牽引下,學生思維能夠達到一個很高的自由度,說自己想說,寫自己想寫。課堂無非就是收與放的一種有機結合。既然是結合,就要有一個比例的把握:到底多少收,多少放,才能起到最好的課堂效果?
應該說,在傳統的教學當中,老師主要以“收”為主,很少“放”,或干脆不放。隨著全國教育改革轟轟烈烈地展開,人們越來越重視到放的作用,現在已經把它擺到了至高的位置。老師在講課時,放得越來越開,尺度越來越大。有很多老師甚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把課堂還給學生!曾幾何時,我是這個觀點的堅定支持者,上課的時候也以追求最大自由度為目標?墒,公立學校,培訓學校滾過幾遭之后,尤其是這次在武漢參加過比賽,聽過很多老師的課之后,我深深陷入了對這個問題的反思。傳統的東西是不是就一定是腐朽的?答曰:否!通過幾十年的傳統教學,我們國家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遠的不用說,近的就看小桔燈的創始人楊總不也是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嗎?吳言主編難道享受過什么新式教學嗎?莫言呢?存在即合理,所以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傳統教育方法有其不可替代的優點。這可能與時興的教育觀念有些沖突,但教書育人不是請客吃飯,面子好看就行,我們要對得起學生不可重來的保貴青春。開放度過高的課堂只適合那些基礎扎實,悟性高的學生。而我們平時所謂的“差生”怎么辦?尤其小桔燈是培訓機構,成績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我們的生存,所以一味的放,是不適合我們小桔燈作文教學的。
當然,只收不放的課堂也是不合理的。竊以為,要想取得最好的效果,就要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不要因為是舊手段而不屑于用,借以顯示自己的新潮;也不能封閉學生的思維空間。收與放的比例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分槽飼養”,這才是有小桔燈特色的作文教學模式。“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收放自如,才是美好境界。如非要給出一個收與放的比例,個人覺得,四分收,六分放比較合適。鑒于這些觀點可能讓人感覺有悖于新潮的教學模式,又或讓人不舒服,我必須說一句: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如無雷同,也屬正常。